在第28届国家普通话推普周来临之际,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我校国家普通话工作推广力度,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普通话在教育强国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5年9月17日晚,由我校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与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站主办的“第28届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在曲江校区教学11楼模拟法庭顺利举行。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玉强、副院长黄勇,普通话工作站负责人、中文系主任李军学参加活动,全校百余名师生到场参与,共同见证和领略普通话的魅力,活动由中文系教师崔谦主持。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是每一位师生共同的责任,也是校园文明的重要体现。本届推普活动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旨在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性,自觉成为推广普通话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活动伊始,师生们通过视频共同回顾了我国推普工作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分别欣赏了第七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获得者我校学子刘子佳,以及校级第七届诵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罗驰同学的获奖视频,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深切体会到语言文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无穷魅力。随后,中文系教师李军学和薛红娟分别作了《语言的奥秘》和《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主题报告。
李老师从西方“语言学转向”谈起,援引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卡西尔、索绪尔等经典语言学理论,从哲学层面论述了语言在世界的本体地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把握外在世界,特别强调了索绪尔符号的声音(能指)和意义(所指)关系对于普通话的意义。进而借助“巴比伦之塔”的传说,阐释了普通话对于打破方言隔阂、实现无障碍沟通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普通话不仅是推动民族共同体建设、增强国民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强国的重要工具,也是个人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展现,在个人日常交往和职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号召在座的新时代大学生除了要提高自己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养之外,也需要自觉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培养出色的语言应用能力。

薛红娟老师在《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主题讲座中,从中国小说创作出发,借助《红楼梦》《海上花列传》在古代颇有影响的两部小说,分析了方言使用对两部小说阅读与传播的影响。进而以贾平凹《秦腔》为例,探讨了当代小说中的方言使用情况。她认为方言词汇不仅显示出这些小说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地域色彩,也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她强调当代大学生讲普通话并不是要去方言化,而应该平衡二者关系,方言是我们文化的根,而普通话则是我们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和谐共生,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宝库。

随后,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法学系李奕霏同学生动讲述了自己今年参加由梁雪蓉老师申报获批的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推广项目“秦疆心语服务队”的经历与体会,分享了他们远赴新疆各地推广普通话的动人历程,他们将推普工作与非遗体验、科技实验、书信交流相结合,打造“沉浸式”课堂,助力千名青少年提升语言能力的动人故事,以及收获的各项荣誉。她的讲述让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到了推普工作者的热忱与奉献,看到了他们的辛勤耕耘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活动最后,副院长黄勇、党委副书记赵玉强、中文系主任李军学分别宣读了《关于表彰在普通话推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的决定》《关于聘任新一届普通话志愿工作者的决定》并颁发证书,为近一年来,在我校国家普通话推广工作中“优秀测试员”“先进工作者”“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志愿者”“优秀实践工作者”等20余名师生颁发获奖证书。号召广大师生以及新聘志愿者以他们为榜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推动我校推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功。
整场活动精彩纷呈,不仅让师生收获了知识与感动,更深化了大家对于“说好普通话,用好文明语”的行动自觉。对于进一步提升我校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校园文明建设,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

